在立足文化自信和引领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,学校深化学科专业建设,坚持守正创新,将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。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赢赢顺配资,构建“学用结合”实践教学体系,着力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近年来,学校以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为抓手,在数字文化创新、产教融合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,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。接连获得行业认可与社会赞誉,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推动文化繁荣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显著成效。
01:创新转化文化传承:
学子作品亮相国家级成果展
“数智赋能·文明共生”首届黄帝陵数字文化创新成果展暨2025第二届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研讨会于陕西黄帝陵文化园区举办。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作品与清华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150件优秀作品同台展出,涵盖VR/AR互动、数字艺术、文创衍生品等领域。
学院以“以赛促教、以展促学”为理念,在教师团队指导下,学生兰小轩、康航星(指导教师:王英花、李林宴、李雪)等对黄帝陵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转化,创作出兼具文化深度与现代审美的数字作品,部分作品被纳入黄帝陵线上展览馆永久展示。中国传媒大学黄心渊教授评价:“青年学子的创作已超越艺术表达,正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国家使命。”
展开剩余68%近年来,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“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”“交互媒体设计”等课程改革,坚持“文化自信+技术创新”的培养路径。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教学体系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注入活力。
02:项目驱动校企共融:赢赢顺配资
播主专业联动国民品牌实践教学
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企业项目“荣氏品牌短视频推广”融入《短视频内容与传播》课程教学,联合陕西老字号荣氏果汁打造实战课堂。学生从选题策划、拍摄制作到直播运营全程参与,完成48小时极限创作,运用AI工具(如Deepseek)优化SEO及视觉设计,并利用OBS绿幕技术搭建虚拟直播间,实现“情怀+梗文化+反转”的直播创新。
课程教师段卓文表示:“项目制教学让学生直面商业战场,将创意转化为流量能力。”企业方高度认可学生成果,称其“用数据驱动重塑了陕西品牌的年轻化表达”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推进课程模块、评价体系等改革,深化校企合作模式。
这场“校企共筑”的教学实践,让学生们突破“纸上谈兵”的舒适区,锻炼出兼具创意与可行性的商业思维。品牌方也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这些年轻创作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数据驱动的创新方法论。未来,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陆续从课程模块、成绩赋分、课程评价、教学资源等多个功能模块进行改革推进项目化教学,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,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教学模式,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教育质量,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坚实桥梁,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优秀案例。
03:平台赋能突破边界:
学科联动陕西省文旅厅平台实践教学
通识教育学院与艺术与设计学院凭"一流专业”优势,联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,将《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》《中国传统文化茶艺》等14门精品课程上线“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”,并同步推选至国家公共文化平台。课程由姚璐教授牵头,陈叶娟、瑚琼等教师参与录制,涵盖艺术鉴赏与专业技能,惠及社会大众。
此次课程上线,既是对学校教学实力的认可,也是专业践行高校社会责任的新起点。未来专业将继续深化与“陕西公共文化平台”的合作,开发更多优质公益课程,让更多艺术教育成果惠及社会大众,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贡献高校力量。
依托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,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,满足群众多元化学习需求。课程内容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,坚持“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并重”的理念,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贡献高校力量。
04:未来展望:
深化融合,贡献“明德力量”
从黄帝陵数字文化创新成果展到“荣氏品牌短视频推广与开发”项目,再到“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”,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,以数字创新赋能文化传承,以产教融合培育优秀人才赢赢顺配资,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大众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产教融合的创新性发展贡献“明德力量”。推动教育实践,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将通过教学改革与校企协同,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,在数字时代书写高校使命担当。
发布于:陕西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